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周记 > 初一周记 > 【精华】初一周记范文集锦七篇

【精华】初一周记范文集锦七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06K 次

不经意间,眨眼间,一个星期已经过去,我们会积累一些相应的经验,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周记吧。什么样的周记才是好的周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周记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初一周记范文集锦七篇

初一周记 篇1

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散步,突然,看到在房屋和树木交界的地方,有一只蜘蛛在织网。我走过去一看,那蜘蛛身子圆圆的,呈黑褐色,分为头胸部和腹部,长着八条长长的腿。

蜘蛛为什么傍晚的时候在房屋和树木交界的地方不知疲倦地织着网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停住了脚步,仔细观察起来。

我发现蜘蛛是从最高处往下面垂落下来,屁股后面抽出一根一根银丝来。咦,它在落得过程中,不小心摔了一跤,掉在地上,还打了两个滚,只见它屁股一缩,身子像蹦极的运动员一样又回到了原点。它先把网织成“十”字,再把网织成“米”字,还灵活地用脚把丝粘起来,一圈一圈织出又细又密的横线。大约过了半小时,一张密密的大网织好了,蜘蛛疲倦地坐在网中心“休息”。这时,一只蚊子飞过来了,一不小心撞在大网上。蚊子被网粘住了,使劲挣扎着。蜘蛛发现了,迅速地爬了过去,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了这只“猎物”,蚊子成了它香喷喷的晚餐。接连不断又有许许多多的.蚊虫被网粘住,弄得蜘蛛手忙脚乱。

看到这情景,我恍然大悟。蜘蛛每天这样辛苦地织网,原来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妈妈还告诉我蜘蛛会选择在房屋和树木交界的地方织网,是因为那里蚊虫之类的猎物多如星斗。哈哈,蜘蛛原来也会动脑思考问题。

初一周记 篇2

拿起一勺盐,轻轻含在嘴里,享受它的美妙感觉……——打住!!!呃(⊙o⊙)…以上纯属某人想象。现实是这样的:拿起一勺盐,痛苦的.闭上眼睛,身体不住地向后仰,这勺盐要是进了嘴里会怎么样呢?会不会这样……会不会那样……?不管了!我一狠心,往嘴里一道—噗!!!!!!!这盐也太咸了吧?我费劲地拿起旁边一杯早“没有准备好的”的清水,往嘴里仰头倒了下去!——噗!!!!!!!!!这是“神马”

啊!!好不容易睁开眼睛,一看:差点要吐血:原来刚才盛错了,这是味精!!!!!!

初一周记 篇3

今天上午11点左右,我在家玩,突然看见电池和电线,就冒出个莫名其妙的鬼主意。把电线一头接着正极,一头接负极,我摸着电线没有反应,我又去摸裸露的电线,先还是觉得没有反应,我就没有动,过了一会儿,只觉得放在电线上的手指头烫烫的、辣辣的'。我羊上本能的把手缩回来,手不烫的时候,我觉得整个手很麻,稍稍动一下,便觉得整个手的骨头似乎全脱节了,我摸摸那烫过的手指头,直觉得皮很僵硬、很粗糙,表皮上滚烫,我举起那烫过的手指头,仔细一看,隐隐约约有一条烙印。

过了许久,我还是那又辣又烫的感觉,我就去问爸爸为什么,爸爸告诉我:“电打死了你的一些表皮细胞和伤害了一些神经细胞,因为电小,所以你还有感觉,”爸爸故意顿了顿,我以惊讶的瞪大了眼睛,自言自语道:“电的威力可真大”爸爸又说:“如果电再大些,这个暑假你就可以跟孙悟空一起去西天旅游了”我兴奋极了,就象鲁滨□在荒岛上种出了稻谷,因为我终于偿到了电的感觉。又有了新的体验,新的知识。

今天虽然手搞了一条烙印,但我仍然觉得高兴!

初一周记 篇4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我常常喜欢去思考和探索一些在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快乐,每一次的探索都让我心醉。今天,我就来说说其中的一个吧!

每天早晨,奶奶都会给我精心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香喷喷的白煮蛋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剥蛋壳却是个费力的活,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剥得“坑坑洼洼”,面目全非。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剥出滑溜溜的.鸡蛋呢?我忽然想起在《1000个生活小百科》一书中,有介绍过一个小实验——饭盒剥鸡蛋。于是,我决定自己来尝试一下。

说干就干,我首先按书上写的内容准备了需要的材料——一个刚煮熟的鸡蛋,个保鲜盒和一些凉水。接着,我将煮熟的鸡蛋放入保鲜盒中,加入一定量的凉水(水跟鸡蛋的高度要差不多),盖上盒盖,然后我就用力地摇了起来。10……9……8……3……2……1,时间到。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盖子。哇!我惊奇地发现:一个完整的剥了壳的白煮蛋正躺在盒中央呢!实验成功了!可是为什么饭盒能剥鸡蛋呢我好奇地跑去问妈妈。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回答道:“这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刚煮熟的鸡蛋浸到冷水中,蛋壳膜和蛋清遇冷收缩程度不同,容易形成一定的空隙,再加上用力地摇晃,这样蛋壳就轻易地掉落了。”哦,我终于知道答案了。

通过亲手做的这个实验,让我懂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都蕴含着一个科学道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探索就一定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初一周记 篇5

晨,一个唤醒万物的时刻;一个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刻;一个令人向着新目标奋斗的时刻。它是使人反省着昨日,在新的一天更向上,更进步的时刻。

城市,一个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匆忙的地方。自然,这里的晨便不怎么受人们注意了。其实,放慢你的脚步,仔细看看就不难发现,晨正是这繁忙节奏上一段不可缺失的小插曲!

看,当一轮火红的红日从高楼大厦的边缘升起。自家的闹钟急促的响了,就像钢琴的琴键快速地敲打着。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起初只是零零散散的几个提着公文包的年轻人,而后,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出来了。人们在匆忙的赶路,马路上的汽车在飞驰。口哨声在尖声叫唤着,清洁工人的扫把在飞快的“沙沙”不停地响着。鸟儿在树梢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人们打开窗户,迎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学生们在为新一天的继续奋斗;白领们盯着电脑屏幕,把键盘敲得发出阵阵声响,街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这晨也许就是为这里打造的吧!如此匆忙,充满力量。

再来看看乡下吧!乡下人比城里人更懂得怎样起早贪黑,不过他们都是心甘情愿,轻松快乐。乡里的晨,一个安静空灵的世界。看!融融的太阳光斜射在绿油油的田野上,一片金碧辉煌。大公鸡扯着嗓子要歌颂它,在寂静的清晨,它的嗓门显得特别嘹亮。唤醒小村庄里的人们。人们恋恋不舍的从床上下来,迎着飘渺的雾气,披上衣服,走出家门,尽情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小孩子们顽皮的'与大黄狗嬉戏在田野中,笑声回荡在美丽的清晨,大人们上山去了,这里坐着许多灵秀的小山,山都被这美丽的清晨陶醉了,满山开满了艳丽的花朵。田里响起了农作时欢快豪放的歌声,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也此起彼伏,溪流也跟着这节奏应和着,幽谷中响起水滴溅在池塘中的声音,小鸟每天都要举行歌唱大赛,婉转的歌在大山中酝酿,久久不散……

这晨也许就是为这里打造的吧!如此迷人惬意,充满生机。

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述的晨,也许你不难发现,晨是一个多么多姿多彩,多么振奋精神,多么令人难忘的世界啊!

呵呵,我要大声歌颂这——美好的晨!

初一周记 篇6

20xx年7月14日,我去了西安的看了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一号俑坑非常大,我觉得比4个学校的大操场还大一点。而二号俑坑和三号俑坑只有一号俑坑的三分之一那么大。一号俑坑的兵马俑我觉得至少3000个。站在上面,俯视这些兵马俑,它们排列整齐,犹如一支强大的军队!

马俑跟真马一般大小,四蹄强壮有力,鬃毛,眼睛,蹄子雕刻的栩栩如生,仿佛是一只奔腾的战马。还有人骑在马的上面,手持缰绳,跟真的一模一样。

在俑坑外面还看见了将军俑。将军俑人高马大,身材魁梧。头戴战盔,身披铠甲,手持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岁月的痕迹越发显得像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昂首挺胸,目光炯炯,神情严肃,身上的装束到外貌,无不散发出一个将军威风凛凛的气质。

俑坑里有这么多俑,但是没有两个俑是完全一样的:有的眉开眼笑,仿佛打赢了一场大胜仗;有的怒发冲冠,似乎要跟敌人决一死战;还有的精神抖擞,好像恨不得立刻冲到战场上奋勇杀敌。

有的俑半蹲着,好像在埋伏,等待敌军的到来;有的俑军容严整仿佛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有的俑抬头张望,好像在查看有没有敌军。

兵马俑如此壮观,我深刻为祖国有一个壮观的兵马俑感到骄傲,同时也深刻为祖国昔日的强大繁荣感到无比自豪。秦兵马俑惟妙惟肖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看着看着,心中就感到油然而生的自豪!

初一周记 篇7

校运会的操场上,那个身影正在迈着缓慢但显得有力的步伐跑向终点。她就是我们班的运动员——梁欣雨,显得有点累了,因为正在进行的是测试运动员的`毅力与坚持的800米长跑比赛。

由于梁欣雨是20xx年组的,所以要跟六年级比,相比之下,这可是一次挑战自己与超越自己的比赛。该比赛了,梁欣雨在跑道上认真做着热身准备,开始跃跃欲试了,看她那自信满满的表情,不由得让我们拼命地为她加油助威!

“砰!”随着一声“刺耳”的枪响,她,出发了!那火热的身影让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更加拼命地为她呐喊、加油、助威!有的同学甚至走到了跑道上!刚开始,她跑了第一名,可刚跑第二圈的时候,她被两位对手先后反超了!这时,同学们都沸腾了,更激动了。

“啊,梁欣雨,快追上去啊!加油!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

“冲啊!向胜利进军,坚持啊!”

又见梁欣雨咬牙切齿,奋力地加快了脚步,超过了前面的一位同学,变成了第二名。可是她前面的对手也加快了速度,把后面的对手甩下了一大段。我们拼命地喊着让梁欣雨追上去,可她的脚就像是灌了铅似的一样重,已经有点抬不起脚步了,这时她在跑第三圈。

终于跑到了第四圈,也是最后的冲刺跑,梁欣雨看上去已经是筋疲力尽了,对手想从后面反超,我们又有点紧张地提醒她后面的追上来了。她下意识地回了一下头,连忙又加快了一点速度,那红色的封线随风飘扬,仿佛是在等着宣布胜利!“第二名,太好了!”听到这令我们兴奋的比赛结果,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簇拥着梁欣雨。

这次校运会上的闪光点实在是太多了,那火热的身影只是其中一瞥,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赞助商

赞助商